課程回顧-【中醫】生理模型之臨床分析|從流汗、胃口到小便看見人體失衡
- 日期:

在本次由胡慎之講師主講的中醫課程中,聚焦探討中醫生理模型的臨床應用,特別針對「流汗異常」、「胃口異常」與「小便異常」三大生理現象進行深度分析。此堂課不僅為學員建構起「症狀-臟腑-環境」的整體觀,也進一步展現中醫辨證論治在現代健康管理上的臨床價值。
一、課程核心觀念:建立「生理現象×臟腑功能」分析系統
本課程延續上週關於中醫生理模型的基礎理論,聚焦津液代謝與氣血運行的觀察,強調從日常可見的異常症狀入手,辨識人體內部的虛實寒熱,幫助學員將抽象的中醫理論內化為實務工具。這不僅是永誠中醫證照課程設計的精髓,也展現了國際中醫證照培訓中強調的「臨床實用性」。

二、三大生理現象的中醫解析
1. 小便異常與腎膀胱氣化功能
健康的小便應每日約5~7次,無夜尿、色淡黃且無異味。若有頻率異常、夜尿、顏色過深或尿液混濁等現象,可能涉及腎陽虛、濕熱下注或肝膽鬱熱等問題。課程中強調,需從肺、脾、腎三臟協調角度理解津液代謝失衡的根源。
2. 胃口異常與脾胃失調
食慾不振、胃脹、噁心、過度飢餓等情況,反映的是脾胃虛寒、肝胃不和或胃火亢盛等失調狀態。現代生活中長期壓力、睡眠不足與過食生冷常導致脾虛、胃熱並存,課堂透過案例讓學員實地判斷不同體質的飲食應對策略。
3. 流汗異常與氣機調節障礙
流汗的異常形式,如手腳汗、夜間盜汗、黃汗或無汗等,都可從陰陽失調、氣血運行阻滯與腠理開闔失常等角度切入分析。特別指出汗液雖為「心之液」,但肺主宣發、脾主津液生化、肝主疏泄,三者缺一不可。

三、課程總結與臨床反思
-
所有生理異常需置於「臟腑聯動」的架構下整合分析
-
重視環境、體質與症狀之間的互動關係
-
以「辨證施治」為核心,實踐個體化調理與預防醫學精神
本次中醫課程不僅是永誠中醫證照培訓計畫的一環,也展現了國際中醫證照在全球中醫教育中的發展趨勢——強調系統性分析、實證導向與生活化應用。

四、延伸學習建議
-
《黃帝內經》〈靈樞·決氣〉中對津液分布的經典論述
-
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中關於小便異常的方證對應
-
現代醫學對「肝鬱脾虛」與自律神經失調的跨學科研究
透過本堂課,學員不僅強化了對症狀的臨床敏感度,更具備了從中醫角度解釋常見問題的能力,落實「治未病」理念,為未來臨床實踐或證照考試建立堅實的知識根基。
📌 延伸關鍵字:中醫課程、永誠中醫證照、國際中醫證照、症狀辨證、氣血津液、臟腑功能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