索取資料
目錄

中醫《傷寒論》概論:10 分鐘快速了解中醫書籍經典

中醫《傷寒論》概論:10 分鐘快速了解中醫書籍經典

《傷寒論》是中醫經典之一,被譽為「醫聖」張仲景所著的臨床寶典。它不僅探討外感病的診治,更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,或許你覺得古書難懂,但其實《傷寒論》的核心思想至今仍影響著中醫實踐。

本篇文章將用 10 分鐘帶你快速掌握這部經典的精髓,讓你了解它如何影響中醫理論、診斷方法與治療思維。即使是零基礎,也能輕鬆入門!

《傷寒論》中醫書籍介紹

《傷寒論》是東漢張仲景所著的中醫經典,被譽為「經方之祖」,是中醫學史上第一部系統論述外感病(如傷寒、溫病等)及其治療的著作。該書以六經辨證為核心,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,對後世醫學發展影響深遠。

《傷寒論》中醫書籍的背景與作者

張仲景,名機,字仲景,東漢末年著名醫家,生活於戰亂與疫病流行的時代。他見到當時許多人因瘟疫喪命,遂立志行醫,根據《內經》理論與臨床經驗,整理當時醫學知識,撰寫了《傷寒雜病論》。後來該書散佚,後人將其分為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兩部分。

《傷寒論》中醫書籍的內容與結構

《傷寒論》主要討論因外感風寒而引起的急性病症(廣義上的傷寒病),以六經辨證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為診療原則,詳細描述了各類病症的發展、症狀表現與治療方藥。

六經辨證的基本概念

六經,即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,代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:

  • 太陽病:初感外邪,症見惡寒、發熱、頭痛、項強等。
  • 陽明病:病邪入裡,化熱,症見高熱、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等。
  • 少陽病:邪氣與正氣相爭,表裡不定,症見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、口苦咽乾等。
  • 太陰病:脾陽虛衰,症見腹痛、泄瀉、不渴、脈沉弱等。
  • 少陰病:心腎陽衰或陰虛內熱,症見畏寒、脈微細、四肢厥冷等。
  • 厥陰病:陰陽離決之際,可見上熱下寒或四肢厥逆等複雜變化。

主要治療方法

《傷寒論》以 經方治療 為主,經方即張仲景根據臨床實踐整理出的有效處方,又稱為「方劑」,如:

  • 桂枝湯:治療太陽中風證。
  • 麻黃湯:治療太陽傷寒證。
  • 小柴胡湯:治療少陽病。
  • 白虎湯:治療陽明熱盛。
  • 理中湯:治療太陰虛寒證。
  • 四逆湯:治療少陰陽衰證。

《傷寒論》中醫書籍 – 六經辨證與病機分析

六經辨證是中醫經典《傷寒論》提出的一種辨證方法,透過人體感受外邪後的病理變化來進行分類,分為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六個階段。每一經的病機分析主要涉及寒熱、虛實、表裡等方面的變化,幫助臨床診斷與治療。

太陽經證

  • 病機:外感風寒,正氣抗邪,邪氣在表,衛陽受阻。
  • 表現:發熱惡寒、無汗或有汗、頭痛、項背強痛、脈浮。
  • 治法:辛溫解表(麻黃湯)、調和營衛(桂枝湯)。

陽明經證

  • 病機:邪熱入裡,胃腸燥熱,津液耗傷。
  • 表現:高熱、大汗、口渴、腹滿、便秘、舌紅苔黃燥、脈洪大。
  • 治法:清熱瀉火(白虎湯)、通腑泄熱(承氣湯類)。

少陽經證

  • 病機:邪在半表半裡,正邪交爭,少陽枢機不利。
  • 表現: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、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、脈弦。
  • 治法:和解少陽(小柴胡湯)。

太陰經證

  • 病機:脾陽虛衰,寒濕內盛,運化無力。
  • 表現:腹滿時痛、食少、便溏、口不渴、四肢不溫、舌淡苔白、脈沉遲。
  • 治法:溫中散寒(理中湯)。

少陰經證

  • 病機:心腎陽虛,陰寒內盛,陽氣衰微。
  • 表現

    • 少陰寒化:畏寒蜷臥、四肢厥冷、下利清穀、脈微細(四逆湯)。
    • 少陰熱化:心煩失眠、口燥咽乾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(黃連阿膠湯)。
  • 治法:回陽救逆、滋陰降火。

厥陰經證

  • 病機:陰陽錯亂,寒熱錯雜,氣機逆亂。
  • 表現:手足厥冷、嘔吐、下利、煩躁、渴欲飲水或不渴、脈弦細。
  • 治法:調和寒熱(烏梅丸)。

六經辨證透過病機分析,可指導臨床用藥與治療方向,在外感病與內科雜病中應用廣泛。

《傷寒論》中醫書籍的醫學價值與影響

  • 開創六經辨證體系,成為中醫內科學的基礎。
  • 奠定經方學派的理論依據,為後世中醫臨床提供標準方劑。
  • 影響深遠,後代醫家如成無己、朱肱、王叔和、葉天士等均對其有註解與發展。

《傷寒論》中醫書籍常見問題

Loader image

《傷寒論》是東漢張仲景所著的中醫經典,主要討論外感病(如風寒、溫病等)的診治方法。它奠定了中醫臨床辨證論治的基礎。

《傷寒論》以六經辨證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為核心,依據病情發展的階段性變化,決定治療方法。

主要治療外感熱病,如風寒、感冒、流行病、發熱、腹瀉等,並涉及內傷雜病的治療方法。

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原為一書,後來被分為兩部分。《傷寒論》專門討論外感病,《金匱要略》則側重內傷雜病的治療。

  • 太陽病:初期表證,如發熱、惡寒、頭痛、無汗或有汗。
  • 陽明病:內熱亢盛,如高熱、大便秘結、煩躁。
  • 少陽病:半表半裏,如寒熱往來、口苦咽乾。
  • 太陰病:脾陽虛,如腹滿、腹瀉、食慾不振。
  • 少陰病:腎陽或腎陰不足,如畏寒、精神萎靡、脈微細。
  • 厥陰病:寒熱錯雜,如手足厥冷、嘔吐、腹瀉。

  • 桂枝湯:治療風寒表虛證(發熱、汗出、惡風)。
  • 麻黃湯:治療風寒表實證(無汗、發熱、惡寒)。
  • 小柴胡湯:治療少陽病(寒熱往來、胸悶)。
  • 白虎湯:治療陽明熱盛(高熱、大渴、煩躁)。
  • 四逆湯:治療少陰寒化(四肢厥冷、精神萎靡)。

建議從六經辨證的基本理論入手,熟讀條文,理解病機,並配合臨床實踐,特別要掌握經典方劑的應用。

可用於流感、腸胃炎、新冠肺炎等疾病的中醫治療,透過辨證施治,提高臨床療效。

它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基礎,使中醫治療更具體系化,影響後世醫家,如李東垣、朱丹溪、葉天士等。

最常見的版本有宋本、金元本、清代整理本,其中《宋本傷寒論》影響較大。

結語

《傷寒論》不僅是中醫的經典著作,更是千百年來醫者智慧的結晶。它教我們如何辨證論治,如何在身體微恙時找到病機,及早調理,而非等到病入膏肓才後悔莫及。或許,現代醫學發展迅速,但《傷寒論》所蘊含的整體觀念、陰陽平衡,以及人體與自然的互動,依然值得我們借鑑與思考。

讀懂《傷寒論》,不只是理解一部古書,而是學會一種看待健康的方式——尊重身體、順應自然、及時調養。即使我們不是中醫師,也能從中領悟到養生的智慧,讓自己和家人遠離疾病,擁有更健康的生活。希望這五分鐘的介紹,能讓你對這部經典有了初步的認識,或許,這正是你探索中醫奧妙的起點!

中醫證照考照課程,讓永誠來幫助您順利取證!

中醫產業蓬勃發展,不論是想成為專業中醫師、推拿師,還是對傳統醫學有興趣的人,擁有中醫相關證照,都是進入這個領域的關鍵門檻。但考照並不容易,專業知識繁雜,考試重點多變,這時候,你需要一個強大的後盾——「永誠」中醫證照考照課程!

為什麼選擇「永誠」?

  • 專業師資團隊:由資深中醫師、學者與考試輔導專家授課,精準掌握命題趨勢。
  • 高效學習系統:提供系統化教材、模擬考試與重點解析,幫助你快速掌握考試要點。
  • 個人化輔導:依照學員程度量身打造學習計畫,確保學習效率最大化。
  • 高考取率:多年來成功輔導大量學員順利取得中醫相關證照,口碑極佳!

適合對象

  • 想進入中醫領域,取得專業證照的人
  • 已從事相關行業,希望提升專業競爭力的學員
  • 想增加中醫養生、推拿技能,為職涯加分者

掌握中醫智慧,開啟職涯新篇章——報名中醫證照考照課程,讓你的熱忱轉化為專業!

其他推薦文章
最新文章

No posts found!

返回頂端